药学教育
    主页 > 综合新闻 >

找到独特发展“药方”!滨州医学院药学科特色

12月20日,“观烟台”发表年终特稿《烟台生物医药产业:跃起一链一长龙》,其中报道滨州医学院与众多高校一同成为烟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和项目“蓄水池”“智囊团”,滨州医学院为烟台医药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输出了大批科研成果。

科研后劲十足、学科优势凸显、学子能力提升……背后的奥秘在哪儿?

校企携手共研药学特色发展“药方”

今年8月,滨州医学院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立项,其中药学院(葡萄酒学院)8项,占比42%;最近学院科研团队研究论文又在《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

今年11月,学校药理学与毒理学ESI优势指数达到1.001%,即将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其中药学院(葡萄酒学院)占据了主要贡献。

同月,药学院(葡萄酒学院)学子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项目,从500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均创下该项目最好成绩……

从科研后劲十足,到学科优势凸显,再到学子能力不断提升,背后的奥秘在哪儿?

合作为赢百业

来看这样一组数据:近年来,我国举办药学教育的高校数已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共有419所本科院校设置药学类专业,药学研究生招生单位124家,药学教育资源在高校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同时,互联网新生态带来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刻变化,对高等药学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要实现资源突围,完成引领重塑,必须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学院院长王春华开宗明义,亮出自己的观点。和国内许多同类学院一样,药学院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家底薄、条件差、师资弱等问题,“想突围,就不能等靠要,尤其是药学发展,与市场紧密关联,应该学会向市场借势借力”,本着这一思路,药学院领导班子近年来不断探索实践,找到了独特的发展“药方”,那就是“坚持走产学研用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发展之路”。

思路一开天地宽在开门跑“市场”的过程中,学院不仅发现了企业、社会的广阔平台和所急所需,也意识到自己在医学背景、人才队伍和学科交叉方面的优势。合作的火花首先带来了硬件的突破,2015年学院与企业共同建成了省内一流的校内GMP实验室;拥有全国首家以校企合作方式共建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建起省内同类院校唯一的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跻身省医药行业领先学科水平。2018年,尝到合作甜头的药学院率先在省内同类院校成立“药学院理事会”,与省内外知名医药企业等50余家理事单位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和服务社会”三个平台,着力构建校企合作长效办学机制、生态机制,拓宽校企合作育人途径。

随着合作治理体系的纵深延展,科研爆发力也开始显现出来。近两年学院为合作企业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问题,承担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2项、联合攻关28项,助力企业增收1.7亿元;与荣昌生物制药合作开发的爱地希注射剂,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原创性ADC抗体新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诊断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正在参与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复性能开发的学院副院长侯桂革表示,这两年他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有一半是校企融合项目。这种联合开展方式,不仅打破了高校科研与企业技术攻关“两张皮”的现象,更让老师们进一步触摸到区域医药发展的脉搏,不断锻造“双师双能”队伍,真正为健康中国战略和海洋强省战略育好人、服好务。

协同育人促应用

“刚进大学时,有亲戚感叹我怎么选择了难就业的生物技术专业,等真正沉到企业中学习,我却发现自己的专业其实挺吃香。”说这话的高丽,是药学院2013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2016年,她和十余位同学参加了学院与荣昌制药共建的首届“规模化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卓越班,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联合培养学习。在“小班授课+岗位实践”的过程中,高丽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自己的专业能用到哪,以后能干什么。毕业时,她结合自己的岗位研究,写出了《不同信号肽对CHO细胞抗体表达量的影响》研究论文,获得山东省优秀毕业论文奖。如今的她,已成为荣昌生物研发部门的一名岗位主管。